随着食品包装用UV油墨光引发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世界各国对光引发剂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欧盟、瑞士、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针对UV油墨中光引发剂制定了一些限制性要求。
影响UV油墨中光引发剂迁移的因素复杂多样,风险不仅可能来自油墨本身,更多可能来自产品对油墨的不当使用,这对相关合规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IQTC建议行业从全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提升对UV油墨中光引发剂的安全管理:
一是油墨制造商尽量选择法规或行业指南建议的光引发剂,用低毒性、低挥发性、低迁移性的光引发剂替代安全风险较高的小分子量光引发剂;
二是油墨制造商与包材制造商、食品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做好信息传递工作,厘清职责,分工协作,确保成分信息、使用条件和迁移测试要求等关键信息在上下游间得到充分传递和有效理解执行;
三是各利益方在油墨的使用、印刷过程中,要执行和符合GB 3160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要求,尤其要避免已经生产出来的食品接触产品通过相互之间的堆叠、卷绕等方式引起的“粘脏”现象,使得光引发剂由外层的印刷面转移到内层的食品接触面,进而引起迁移到食品中的风险;
四是包材制造商和终端食品企业加强对使用光引发剂油墨制品的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特别是要重视非有意添加物的筛查和管控。由于不同光引发剂物理化学特性不一,迁移和反应机理也各不一样,极易在光聚合过程中产生光反应产物和自由基等非有意添加物,成为阻碍光引发剂安全使用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IQTC积极配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参与标准的起草工作。同时依托海关总署设立的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相关产品)技术平台,对油墨中的风险及高关注物质进行调研和评估,发现行业中使用的涂敷UV油墨的产品存在光引发剂,以及矿物油、溶剂残留、颜料等高关注物质迁移情况。
此外,IQTC近几年来与暨南大学和西班牙萨格拉萨大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非有意添加物的筛查和分析研究,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在Talanta、food packaging shelf lif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致力解决非有意添加物筛查、鉴定和定量难问题。